隱翅蟲皮膚炎往往發生在炎熱夏季下雨後,皮膚接觸隱翅蟲體液(隻要接觸10-15秒就反應)產生嚴重的強酸灼傷,皮膚隨即會發生局部型的刺痛、紅腫、紅斑、水泡與糜爛,因為一般不會潰爛至真皮所以並不會留下疤痕。很多人都沒有察覺已經被蟲體接觸過,少部分病患會發現死亡的蟲體;通常都在外露部皮膚如臉部、頸部以及四肢產生,隱翅蟲不像其他害蟲螫咬人體,隻是無意中碰觸到人體被拍死(或壓到或接觸到打死之蟲屍),流出琥珀色有毒體液(體液中含有的刺激性物質「隱翅蟲素」pederin)而造成人類皮膚的刺激。
隱翅蟲是因翅膀不明顯而得名的小型昆蟲,為一種屬鞘翅目之甲蟲,體長約1公分寬約0.2公分,狀似白蟻而身體為橘黃色,頭、胸及尾部為發亮鐵青色,腹部是黑黃色相間的環紋。台灣常見的是褐毒隱翅蟲(Paederus littorarius);
隱翅蟲皮膚炎流行和隱翅蟲生活習性有很大的關係,綠色小精靈隱翅蟲喜好棲息在水田、草地及樹林中,在每年4月至10月出沒,受害者以山區、農村或郊區居民或觀光旅遊客為主;都市綠化後的都會地區的病例也不少。
隱翅蟲皮膚炎是很難去預防,但是隻要出門時皮膚噴灑防蟲噴霧液,減低昆蟲接近的機會,而若不幸被隱翅蟲體液灼傷立刻以大量的清水沖洗以及冰敷,接著立刻就醫治療,這樣才可以把傷害降低到最少。
隱翅蟲並非螫咬人體,而由蟲體所含刺激性毒素「隱翅蟲素pederin」造成病害(包括壓到蟲體或接觸到打死之蟲屍),隱翅蟲在人皮膚上爬行會從蟲體關節腔中分泌出體液(也富含隱翅蟲素),而引起皮膚病變,造成線狀的病竈(有線狀皮膚炎dermatitis linearis之稱);更甚者當蟲體被打死撚碎時,則毒液大量濺出,這時患者之手不慎沾到毒液再去碰觸皮膚的話,會將毒液散佈開來而引起廣泛的病竈;若是碰觸眼睛周圍時,會造成更嚴重的刺痛與腫脹,接著在 1~2 天內出現水泡、膿泡及潰爛;在小心的照顧下會在 3~4 天乾凅,6~7 天落屑痊癒,色素沉著約在 2 週至 1 個月內消失。
在台灣,這一屬的隱翅蟲可以在動物屍體上發現,或是用腐肉吸引捕獲。最為常見的種類是黑隱翅蟲(Aleochara nigra),牠們除了北台灣山上較冷的冬天看不到之外,於全島低海拔各個季節都有出現。黑隱翅蟲全身為黑棕色,但足部顏色為棕色,略淺於其他部位,前胸背闆的下緣較寬,且前胸厚度甚薄,形狀與蟑螂的前胸相似。黑隱翅蟲的頭部、前胸背闆與翅鞘皆覆有細毛,其翅鞘約與前胸背闆等長,腹部除了細毛遍布外,在背部腹闆的後緣亦長有較粗的剛毛。
由於Aleochara的種類在外觀上皆非常相似,仔細比較,黑隱翅蟲還是可以由牠的觸角與其他種類區分出來。Aleochara觸角第4至第10節略為膨大,膨大的觸角各節上緣皆具有8根剛毛,黑隱翅蟲於此處膨大的觸角形狀像倒過來的狗盆,上方較寬,下方較窄,整節寬度約為厚度的兩倍,而且上下緣相當平滑有如同心圓,而其他種類的觸角寬度經常不足厚度兩倍,有的如杯狀,或是8根剛毛的基部銳化,使得上緣呈八角狀。
黑隱翅蟲成蟲除了以腐肉為食外,亦獵捕蛆蟲做為食物,牠們個體大小差異很大,體長可由6公釐至10公釐以上。這與幼蟲寄生麗蠅時所獲得的養分有關。宿主蛆蟲與其他蛆蟲在經過食物競爭後,其個體大小會有所不同,加上黑隱翅蟲幼蟲一旦鑽進蠅蛹之後,不到化蛹時候來臨不會離開蛹殼;因此大蛆蟲等於提供了較多的食物資源,而讓寄生在內的黑隱翅蟲幼蟲發育成較大的成蟲;反之,小蛆蟲隻能養出較小的黑隱翅蟲。麗蠅蠅蛹的大小,決定了黑隱翅蟲個體的大小。
醫師會給予病人外用抗生素藥膏來預防細菌感染或口服止痛止癢藥減低疼痛及搔癢感。隻要維持傷口病竈處不要有細菌感染,傷口癒合是非常之快。在自我護理上應先以清水(不須使用肥皂)溫和地沖洗病竈,沐浴後立即換藥,並小心不要意弄破水泡,以乾淨的紙巾或毛巾壓乾病竈,不可搔抓以免加重發炎造成色素沉著,也要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如菸酒、酸辣、檳榔等)。
門診追蹤:
- 三天後追蹤:追蹤是否有繼發性細菌感染。
- 1個月後追蹤:若您有色素沉著的問題就需要複診,醫師會依據您的情況給予治療的藥物。
- 按時服用口服藥以減輕疼痛及搔癢感。
- 小心不要刻意弄破水泡,應遵造醫師指示塗抹藥膏,並以紗布覆蓋以避免繼發性細菌感染,換藥一日至少兩次。
- 沐浴時不須使用肥皂,以清水沖洗即可,沐浴後立即換藥。
- 不可搔抓,以免加重發炎造成色素沉著。
- 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如酒、辣、檳榔…等,以免增加搔癢感。
- 就寢時不要開燈火。
- 就寢前仔細檢查床鋪上是否有隱翅蟲。
- 看到隱翅蟲不要用手打死,以免接觸到大量蟲液。
- 萬一沾到蟲液,立即以肥皂及大量清水洗淨。
- 儘量不要在野外或草地上活動,不得已時請穿著遮蔽性衣物或使用驅蟲液。
- 就寢時儘量開冷氣而不要開窗戶睡覺,若為響應節約能源,請使用蚊帳或儘量減少身體的曝露,以避免隱翅蟲侵襲。
- 儘量熄燈就寢,以免誘蟲犯罪。
- 看到隱翅蟲停在皮膚上時,請大發慈悲,千萬不能打死它,以免大量毒液濺出,最好用口將蟲子吹走即可,要吹不走,可以用扇子或是小毛刷輕輕刷除,不要冒險。
另外有一個嘎嘎昆蟲影像網,對於隱翅蟲介紹很清楚,提供給大家參考:http://gaga.jes.mlc.edu.tw/new23/cp03_65.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